踏虎凿花——绽放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乡愁

时间:2018年07月08日  来源:团结报  作者:李焱华 王 芳  【关闭 打印
   
《湘西鼓舞》
  一
  初夏时节,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了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泸溪县踏虎凿花制作技艺成功入选,消息传来,武陵山下、沅水之滨的人们奔走相告,那种兴奋,那种喜悦,那种自豪,无法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
  踏虎凿花,发端于乡邑之踏虎,萌念于黎民之凿钱,迥异于北方之剪纸。著名作家沈从文曾在《塔户剪纸花样》一文中详细介绍了踏虎凿花工艺。他这样写道,“当塔户花样流行时,三厅(即凤凰、吉首、花垣)城中的针线铺,还得从货郎手中批买踏虎花样,连同发售……这种花样既吸收了乡村妇女大部分的剩劳动力,也增进了她们的爱美情感,并且还和当地人民实际生活发生联系,论作用,自然远比年画和窗花意义重要得多,也复杂得多。”
  泸溪县合水镇踏虎村三角坪,是踏虎凿花的发源地,地处巴斗山南麓,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非常偏远,十分贫困,这里的村民,祖祖辈辈、家家户户以凿花为业,父传子,子传孙,以家族式传承的模式将此工艺世代绵延。也就在这个贫困的山寨,孕育了无数热爱生活、酷爱艺术的大师。
  踏虎凿花,做工精细,十分漂亮,当地人通俗称她为“花样”。而那些卖花的人,又被叫做“花客”。千百年来,“花客”们为了生活,为了艺术,无论寒暑,也不管风雨,他们手摇花铃,翻山越岭,走乡串寨,逢墟赶场,将凿花艺术品销往湖南、湖北、重庆、贵州等地。
  “三角坪的凿花郎,挑着担子走四方。人间辛苦都吃尽,风风雨雨走他乡”。这首山歌,通俗生动地唱出“花客”的艰辛与执著。新中国成立前,作为一名“花客”,漂泊在外,其艰辛磨难可想而知。“花客”,不仅创造了美,还传播了美。
  二
  新中国成立后,在踏虎凿花技艺上集大成者当数黄靠天大师。他出生于三角坪,师承父亲,生性聪敏,勤学苦钻,在先辈指导下,耳濡目染,不几年便成了名噪一时的“花郎”。他凿的组画《白毛女》和连环画《杨玉翠》等先后在《人民日报》《人民画报》《民族画报》等报刊上发表。他的艺术成就和生平业绩由胡万卿先生编了一本书叫《黄靠天剪纸技法》来传颂。他的作品纹样,仔细端详能发现,图案布局严谨、美妙绝伦,线条行云流水、丝丝入扣,简直巧夺天工,让人爱不释手。
  黄靠天大师去世之后,他的弟子邓兴隆,自幼随母亲学习凿花技艺,作为新一代“花客”手摇铃铛,肩背竹篾货箱,足迹也曾遍及湘、鄂、川、黔边区。在他家里大约保存着500种花样,用于鞋帽的狗脑帽花、八卦帽花、莲花帽花等;用于床上用品的帐檐花、帐檐飘带花、枕头花等;用于生活用品的腰包花、烟荷包花、口水袋等等;形式多样,或大或小,或长或短,或长方形,或正形,或扇形,或圆形等各式线条,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大似簸箕,细如针尖,薄像蝉翼,如此铺天盖地、各色各式的花样,令人叹为观止。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在大师们的努力下,“踏虎凿花”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鲜明的艺术个性、精湛的工艺技巧享誉国内外,许多作品漂洋过海,受到外国友人的青睐和珍藏。1993年,踏虎乡(后合并到合水镇)就被湖南省命名为“湖南省凿花艺术之乡”,特别是2008年夏天,踏虎凿花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消息传来,整个踏虎村“沸腾”了起来,村民燃起了爆竹,欣喜奔走相告,扎松门、挂彩灯,以示庆贺。
  如此一来,人们都想一探踏虎凿花的神秘所在和独特之处。其实,凿花工具比较简单,如凿刀、蜡版、粉袋、扎针、花本等等,多为“花客”自制。在这些工具中,最为重要的是蜡版,呈长方形,由杂木板和“堂心料”组合而成,堂心位于杂木板正中,并装以“填料”,填料由蜡、灰、油等按比例调配而成,这是最为神秘的地方,一般不外传,懂得制作技艺的人很少。
  2009年夏天,邓兴隆现场向来访者展示这一传统工艺,他画稿、定纸层数、刻凿走刀、剥揭花样……一切都在蜡版上完成。只见他神情专注,手起刀落,纸转图移,纸屑飞溅……不一会儿,一幅巴掌大的《喜鹊含梅》的花形凿成了,栩栩如生,作品虽小,更显功力。
  那时的邓兴隆,已患鼻炎癌,体形清瘦。虽在病中,但他痴心不改,每天坚持创作,常熬夜到晚上11点多。在病魔缠身的情况下,他与儿子邓启刚用了近3个月时间,凿制了38幅《盘瓠与辛女》动漫凿花。这批凿花构图气势恢弘,线条整齐、光洁、均匀、流畅、挺秀,刀刀合缝、丝丝入扣。然而一年后,邓兴隆还是因病去世,从此人间少了一位大师,天堂多了一位“花客”,让人悲痛不已。
  邓兴隆的作品,特别注重技艺的创新,他总结出了“手腕动,刀子动”、“纸随刀转”和“手掌压纸”等新技法;在艺术风格上更加注重写意,除了平面视觉构图外,还有立体、变形、夸张等多种视觉构图;在审美效果上,浑厚有力,块面结合,还因多层的凿刻以及刀法与针法的结合,画面呈现出浮雕般的立体效果。他的刀法纯熟,技艺精湛,线条流畅,构图饱满,独具装饰效果和审美特色,这一点也是踏虎凿花最独树一帜的地方特色,使得它与外地的剪纸区别开来。
  三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踏虎凿花这门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也遭遇着生存的困惑与尴尬,特别是随着年老“花客”的相继离世,年轻人认为学习凿花没有出路,纷纷外出打工,使得凿花艺术逐渐陷入后继乏人的尴尬境地。同时,还存在产品缺乏创意、样式老化、销售渠道不畅等诸多问题。
  面对困境,在泸溪县决策层高度重视下,文化部门创新思路,积极作为,成立专门领导小组,拨付专项经费,引进专业人才,开展培训活动,组织编写凿花有关书籍等。如此,踏虎凿花这门传统民间艺术不仅得到了有效保护,还重新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从事踏虎凿花的民间艺人,也打破了家族式的传承模式。在这种背景下,杨桂军等许多非三角坪村人,从事踏虎凿花艺术,才成为一种可能。据杨桂军说,他现在有徒弟20多个,其中有省外的也有省内的,有成年人也有在校学生。这些徒弟,不仅要学习传统技法,还要学习文化、电脑、绘画、摄影等知识。他们还大胆创新,探索出更加广泛的凿花题材作品与凿花刀法及装饰手法,推动了凿花技艺不断进步和发展,特别是改变了踏虎凿花只作绣花底稿和剪纸展品的现状,将其应用于挂历、商品包装、屏风、壁挂装饰、旅游纪念品、馈赠礼品、真人肖像画等,设计新型作品50多种。这些作品主题好,内容新,符合群众的审美需求和标准,代表作品有《油坊飘香》、《古碾逢春》、《盘瓠与辛女》、《迎亲图》、《矮寨特大悬索桥》等。这些作品在国内大赛中屡创佳绩,斩获大奖,在外展出备受青睐。
  当地从事踏虎凿花研究的专家章长干老师说,挖掘和创新踏虎凿花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是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手段,也只有转型发展,踏虎凿花才能贴近群众,赢得市场。
  循着这一思路,长期从事踏虎凿花技艺创作与经营的李铁骑先生,凭借着自己的务实、勇气、执著、担当,赋予了踏虎凿花这门民间艺术的新生命。当他了解到北方一些地方采用多层剪纸套色工艺,传承、发展、创新剪纸工艺之时。他想,我们的踏虎凿花能不能尝试下?
  心动不如行动。2012年,他前往北方学习多层套色工艺,其间经历过许多艰难曲折,但是为了心中的艺术梦想,他都默默地承受下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春天,他学艺成功,并结合实际,推陈出新,创造了多色套刻踏虎凿花,打破单色生产方式,向套色生产模式迈进。这种模式,可制作4到12层,层次分明,立体感强,不同颜色的宣纸,层层刻出,再粘贴起来,完成一幅精美的画面,立体感明朗,有画之意境。这种创新,是诞生于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凿花基础之上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是踏虎凿花走向多元化的前奏曲,是延伸发展的重大突破!
  四
  现在的踏虎凿花,基本形成了集设计、凿制、装裱、销售一条龙式的产业链条,告别了以前那种走乡串寨、逢墟赶场、凿花卖花的销售模式,走上了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路子。刘克梅利用电脑设计“花样”,让凿花在鼠标下绽放;黄永红打工期间,不忘祖传技艺,边创作边推介;李金宝、黄琴等青年人注册网店,利用互联网把藏在深闺的踏虎凿花推向海内外;邓启刚、邓淑芳等深入中小学校授课,弘扬传统,传授技艺;章长干、姚本奎等本地专家,组织编写出版《踏虎凿花》专著等,他们正在为踏虎凿花的薪火相传书写新篇章。
  回望历史,我们很难找到踏虎凿花始于何年何月何日何时的精准时间节点,只知道她传承久远。面对未来,只有弘扬历代“花客”们那种不怕艰难、不畏生死,执著创造、传播美丽的精神,继续传承和创新,才能让这门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浴火重生。
  所幸的是,绽放在历史长河中的踏虎凿花,这一特定的文化符号,正在唤醒人们的文化乡愁,重新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bet36365娱乐场 www.xxz.gov.cn    责任编辑:周兴云  

主办单位: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信息中心(州电子政务办)

地址:湖南省吉首市人民北路58号 州政府门户网站联系电话:0743-8712154